第五十章:密谈-《剑行三千》
第(3/3)页
李高缓缓说道:“二位所言均是有理,此事若要成,届时还不免要劳烦两位大人出力,方可无虞。”
李长机说道:“王爷所言,我等自当遵从,当今堂上那位自从高必山死后,便像换了一个人,明睿起来了,似是有一股决心要肃清朝政,大治贪腐之吏和拨弄政权之官,朝堂上下人心惶惶,再这样下去,我等也注定没有什么好果子吃,王爷此时便是我等的救星呐,我等自当尽心尽力,请王爷放心。”
高郁也说道:“丞相大人所言极是,我等自当尽力,届时里应外合,大事必成。”
李高看着眼前的两人,一人是当朝丞相,一人乃禁军统领,如今万事俱备,只待一个时机。
“两位大人,我李高在此承诺,若是大事一定,二位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功臣,到时自有丰厚赏赐,还望二位大人按计划行事。”
李高此话说完,三人相视一笑,露出得意神情。
李高本是先皇七子,年少有为,学识、政见、手段都远远要超过其他皇子,却还是没能得到先皇肯定,在储君之争中落败下来,原因只是杀伐之心太重,心思不正,不适合做一国之君,因此这些年来一直在隐忍,直到先皇驾崩才开始慢慢显露出狼子野心。
而高郁和李长机便是李高身边的得力手下,一人掌文一人执武,拥有此二人在李高心中自是胜过拥有百万大军,因此三人常在深夜进行密谈这所谓的宏图大业。
东趾王为人阴险狡诈,生性多疑,身边伺候的人除了几名暗中保护的高手外,其他府上的下人大都是聋哑之人,而这些人本来并不是聋哑人,都是被招进王府后被生生弄成聋哑,为的便是让自己安枕无忧。
这时,李长机突然问道:“王爷,不知东夷使团那边准备得如何了?”
李高微微笑了笑,说道:“一切正在按计划进行,今日收到来信,东夷使团四天后便到西京面圣,不过此次东夷使团前来却不是朝贡,还有其他更重要的目的,到时候看咱们的贤明皇帝该如何应对,而这也是我等的时机,只是到时还请丞相在旁多多煽动一番。”
李长机会心一笑:“没错,老臣也想看看咱们这位帝王的手段,不过在老臣看来,终究比不上王爷的雄才大略。”
高郁心想,这李长机老匹夫,说事就说事,还不忘拍马屁,还真是个老狐狸,自己也不能落下风,于是说道:“王爷,丞相大人说的是,我看这天底下都没人能比得上您,在下一定殚精竭虑,为王爷分忧。”
李高听闻二人对自己的忠心不二,颜色和悦,说道:“既是如此,那咱们就共同等待四天后的结果吧,届时再把酒言欢不迟,今日便到此吧,二位稍后从侧门出去,以免落人口舌。”
二人也很识趣儿,告辞之后轻轻关上房门,从一旁的侧门出了东趾王府。
出了府门的两人并没有说话,各自朝着一边匆匆离开,仿佛一切已然经过多年的来往形成默契。
高郁此时心里想到的是:“若是事成,第一个收拾的就是那李愁心,正是因为李愁心自己才落得今日这么一个下场,虽然还担任着禁军统领,但已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因此这李愁心必须付出代价。”
李长机也是同样,这李愁心自从受了皇帝亲封之后,除了明面上的得罪自己,还不时写一些含沙射影的诗词来讽刺自己,实在可恨,也想着要在事后好好收拾李愁心一般。
东趾王李高却很镇定,唤来暗中护卫一名,吩咐道:“去,给我好好盯着京都各方的动静,这几日一定不能出什么问题,就等东夷使团的到来了。”
而李高口中说道的东夷使团,便是来自东海之上的一个岛国,因为地处狭小,所以经常袭扰东境十一州,妄图侵占我朝国土,实乃居心叵测,不过自从李高任了东趾王后,这东夷倒是少了袭扰,还每年朝贡来不少东西,此次也正是借着朝贡之名来访,此时距离西京只有四天路程。
皇城,太监郑公公正在将东夷使团来访的消息告知皇帝李准,李准有些吃惊。
“这东夷不是还没到进献岁贡的日子吗?怎么这就急着来访了,定然没安什么好心,去!告诉城外巡防营,即日起要密切关注城中动向,以防我朝贼人的不臣之心。”
李准自从高必山死后,不再碍于高必山的势力,如今贤明起来,竟连伺候他多年的郑公公都有些不习惯起来。
“奴才遵命!”郑太监说完便匆匆离去。
李愁心此时却与司瑶缠绵正欢,只觉面红耳赤一阵发烫,嘟囔道:“定是平日里得罪过的人又在骂我了。”
司瑶却又将嘴唇送了过来,堵住了李愁心的嘴,一阵亲吻之后,朝着李愁心说道:“愁心哥哥,别管那么多了,你我今夜难得重逢,就让司瑶再好好服侍服侍你吧。”说完又将李愁心扑倒在枕头上,开始扭动起来。
李愁心心中感慨,是不是这天下的女人都是这般奇妙,若是铁了心不与人好,那无论如何都是得不到的,若是下定决心与人好,就会变得像挣开身体和思想束缚的热情娇娃,让人应接不暇,招架不住。正在感慨之间,司瑶已经瘫软在自己怀里。
李愁心拍着司瑶背,轻声说道:“司瑶妹妹,以后可不许这样了,愁心哥哥天天都在,又不会突然消失,干嘛这么卖力,长此以往你愁心哥哥我可是吃不消。”
激情过后的司瑶听到李愁心如此说道,似乎冷静了些,娇羞地说道:“知道了,愁心哥哥,这不是久别重逢,一时间没抑制住心中的情感。”
西京城,暗流涌动,除了李愁心在风流自在外,各方势力都在暗中行动着,似乎都在围绕着东夷使团的到来做着文章,祥和的西京城像是突然笼罩上了一层肃杀的色彩。
皇帝李准坐在奏章前,无心批改,叹道:“风波将起!”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