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三章 时代的铺垫-《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2/3)页

    祖鲁王国连个封建王朝都不算,就是个原始部落。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向祖鲁宣战,这一战英国出动了5000名英军,还有超过8000的仆从军,使用的武器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滑膛枪和野战火炮,而祖鲁人用的是手杖、梭镖、长矛,还有什么牛皮盾牌等原始武器。

    结果呢,在伊斯坦德尔瓦纳战役,祖鲁人在三个小时内用长矛歼灭了英军1000多人。十几年里,英军在南非损兵折将,最后虽然胜了,可也是惨胜。

    西克人两次西克战争歼灭了英军四千余人。

    毛利人歼灭英军500人。

    南非联盟8万人硬抗英国的30万大军,最终灭掉了7000英军。

    次大陆章西女王起义,转战数年,先后歼灭了英军11000多人。

    反观十九世纪中国的两次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大清以伤亡22000人的代价,成功消灭英军69个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清20万大军枕戈待旦,其中的八里桥之战,更有僧格林沁率领了3万蒙古铁骑当主力,而对战的英法联军总共才2万人,而其中参战的只有8000人。

    可结果呢?

    这场战争大清伤亡21500人,而英军死亡134人,法军死亡25人……

    清朝建立之初的军事力量不强吗?

    绝对是很强的。

    可是清朝采取的打压和封锁政策,让整个文明陷入长期的倒退,才有了两百多年后的全世界垫底的现象发生,让西方对东方传说的向往与致敬变为了鄙视和奴役。

    正如英国军官的日记所言,这是一个被彻底征服,陷入极度麻木和愚昧的民族。

    所以把清朝的愚昧替代为整个中国历史,认为整个中国历史都是愚昧和落后的,同样是无知的,也看不起历史上那么多外国人留下的对东方文明羡慕夸耀的记载。

    事物发展的必然,不以人力而改变。

    同样的道理。

    大明工局的确很昌盛,但是大明工局在未来的历史已经证明,只用这一条腿走路,下场必然是破产,或者是科学与技术发展陷入长期的滞缓期。

    历史已经证明。

    无论中西,大多数科学和技术的发明与普及运用,皆来自民间商行,包括就业岗位,经济活力等等。

    这才是中国特色取得的成功。

    大明工局为调控社会资源分配的手段,民间商行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补充,两者缺一不可,缺少了任何一样,带来的都是摔破头。

    犹如物质文明建设过程中,必然不能丢下精神文明建设。

    连十九世纪的日不落帝国,以他的军事力量和技术,都不能强硬的消灭所有竞争对手,更何况当下十五世纪的大明。

    大明的确很强大,现在的国土也的确很广阔。

    但是又能如何能。

    在历史的长河里,唯独永不停止的前进,才是民族文明昌盛的保障,一时的强大,并不能证明什么,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当一个民族不再学习和进步,停留在了享受的环境中,那么这个民族哪怕底蕴再强,也躲不开衰败的下场,甚至是灭族。

    长期发达国家也发现了。

    他们的应对策略是放开移民政策。

    把大量贫民与精英吸收到自己的土地上,通过这些贫民们的奋斗与奉献,精英们的知识与技术,保持了国家的进步,但任何事物有好的一面,也会有坏的一面。

    习惯了安逸的百姓们,面对涌入本国大量内卷的外来人,他们会很反感与不满,从而诞生新的矛盾。

    但是没有这些大量来内卷的人,又如何保障他们本国的竞争与发展呢。

    大明不用采取这一点。

    因为历史的长河已经证明了这样做的下场。

    让自身永远奋斗才是保持民族繁荣昌盛的唯一手段。

    如此看来,大明工局的确太安逸了,正如人们都希望安逸,谁又不希望安逸呢。

    学习多苦。

    这么苦的事情,岂不是违背人性?

    孩子们谁不希望玩呢。

    学习是大人们强加于孩子们身上的,正如大人们不挑食,因为大人们只买自己喜欢吃的菜,同样的道理,只不过孩子们背后有大人们监督和要求,大人们只有社会上的压力。

    世界的本质就是如此。

    每个人在社会上的生活,本身就是立足于竞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