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皇宫里修建了第一座高高的水塔。
通过水的压力由自来水管运输到各个水池,水池旁凸出来的水龙头只需要一扭就会有水流出,成为了京城的新事物之一。
侍者和宫女们,以及其余的工作人员非常高兴,自来水管的出现减轻了他们的工作负担。
文书房如常送来内阁整理过的奏疏,全国各地大小事传入京城,几千封的奏疏还没等看完,新一轮的奏疏又送到了朝廷。
大多数的奏疏是有前例可循,朝廷自有章法,以前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这些奏疏他都会亲自批复,朱高炽没有这么大的精力,做不到朱元璋能做到的事情,所以如历史一般放手给了内阁,只有少部分重要的奏疏,朱高炽才会亲自批复,而一般的奏疏朱高炽会进行检阅。
摆在最上面的是关于御史上奏的请求拆分工民联合部的奏疏。
朱高炽拿起来打开。
笔迹工整,犹如印刷品一般,看得人赏心悦目。
“看来彻底拆分铁道工程部,给了很多人想法啊。”朱高炽自言自语几句。
文华殿里已经没有使用太监,宫门外有侍卫,内里有女官女史女侍和部份重活需要的力士,随着皇宫女官的地位上升,背后也蕴含着社会上女性地位的提升。
劳动和经济决定了人的地位,无论男女。
大量的女性参加工作,成为了小家庭重要的劳动力,女性的地位在家庭里也大幅上升,这是必然的现象,就如远古时代狩猎取代采摘成为部落主要食物来源,男性地位上升到最高的时期。
“请蹇部堂来。”
朱高炽决定和蹇义商议一番。历史有言义简重善谋事涉人才,则多从蹇义,当今的几位大臣各有突出的优点,吏部的蹇义对于朝廷上下最清楚。
不久后,蹇义赶来文华殿。
听到太子的问话,蹇义沉吟了一番恭敬的说道:“工民联合部的确应该拆分了。”
朱高炽露出探究的目光。
蹇义缓缓的说道:“工民联合部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落实社会资源分配,稳定工人权益。这些年来,随着事务的增加,特别是登记百姓人口用以分配边地屯田,职能太过巨大,不光衙门人员臃肿,也导致事务处理效果低下,拆分后更有利。”
朱高炽明白了。
看来工民联合部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要拆分的地步。
随着大明土地的扩张,有了大量富庶的土地可以供应百姓耕种,以及大明工局和各民间商行的发展,非农人口急剧上升,占比屡创新高。
但是非农人口有一样不如农业人口。
农业人口虽然靠天吃饭,可是总体是稳定的,而商行特别是民间商行,连有名的大商行都有破产关门的可能,更不提大大小小的民间商行。
所以工人不如农民的职业稳定,具备不稳定的性质,这也导致人们更希望去大明工局,大明工局虽然有些工厂在民间商行的冲击下越来越萎缩,但是也会重新调走。
在良好的局势下,大明工局总体上并没有破产的危机。
工民联合部因此推出了没有活计的百姓可以去工民联合部登记的业务,这些在工民联合部登记的人口,最后会由大明工局统一安排。
有的加入各个工厂,有的分去新扩的土地上屯田,开垦出来的田亩归自家所有,施行或三年或五年的免税优待政策。
这也是朱高炽当年改变心意,由大明工局来主导海外子弟开拓的由来。
为了避免设立新的衙门增加朝廷开支,所以把业务指定给了工民联合部,靠着工民联合部本身的业务,并不需要额外付出更多。
但是朱高炽小看了大明的非农人口不稳定现象。
因为大明人口增加的太快了,传统社会历史时期中国人就能生养,甚至最高达到了世界上两个人里就有一个中国人,到了现在各行各业的大发展,营养吸收和医疗的进步,虽然进步的步子还很小,却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
以往一家三五个孩子总有一两个夭折的,如今许多军户和大户之家使用女佣,一家五六七八甚至十几个孩子,而且夭折率还下降了。
再加上新扩地百姓的吸收,虽然吸收的门槛很高,可是数量在那里,多方面的原因,大明的人口突飞猛进,根据新的统计,永乐十八年时,大明人口大约达到了一亿六千七百一十五万余人。
比起永乐十二年的一亿三千九百二十九万二千余人,六年里增长了五分之一的人口。
想到这里,朱高炽有些好奇,于是问道:“大明内地不提,海外各地大明人口占比多少,爱卿可知道?”
朱高炽随口一问,并不抱期望,毕竟蹇义只是吏部尚书,户部原来的尚书郁新倒是个记忆好的人,现在的户部尚书本职工作不错,但是记忆超凡这项才能上不如原来的户部尚书。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