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其实所有的原因基本上出现在第一次征伐上,第一次输了,后面二次、三次的失败就已经注定!】
【第一点统帅问题,三次出征,隋炀帝都是亲自指挥,到每一只军队的目标、大到一座城池的攻坚,是强攻是围困等等,都要上报到隋炀帝这里来,然后再层层传递下去,本来就是百万大军的指挥,通讯系统极为有限,还非得玩微操,不输才怪!】
【对于这点,咱还是要表扬一下李二的,其他这次没有选择亲自出征,这第一点应该是没机会犯了,要知道如果李二亲自指挥的话,那么咱得恭喜李二,同样喜提三征高句丽不胜的荣誉!】
李世民:嗯嗯!!??
不可能吧!论指挥作战,朕比隋炀帝不知道好多少!
怎么可能会征讨高句丽失败,而且也是三次!!
李佑自然不知道李世民此刻心中的想法,他还在继续总结着。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不占时、又无地利、更无人和!】
【他不占时,隋炀帝时期的隋朝已经面临初现矛头的外祸与内乱,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内部方面,由于隋炀帝接连开凿大运河及下扬州“巡视”并且长期大力赏赐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国力耗费甚巨。
外部方面,隋朝经过初期的积累虽然国力较为强盛,但立国时间不长,但周围的政权往往都存在数百年之久,面对隋朝这一强大政权,他们只是表面臣服,在边境地区的挑衅和侵扰行为仍时有发生。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表面上对一国,实际上要面临十余个大政权的威胁。
内部不和,外部不稳,立国不久的隋朝在自身根基不稳,尚未完全消化胜利果实的情况下未能吸取前秦教训,发动如此大规模对外征战,实属不智,此内一败。】
【他又无地利,又涉及两方面,第一是军队给养辎重的严重困难,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每次集结的军队都在百万以上,隋炀帝每日发一军,军队四十余日才出发完毕,前后相接九百多里,如此庞大的军队和后勤队伍,已远远超过隋代军事管理水平,进入辽东后,后勤保障长期受到高句丽和游牧民族伏击洗劫,供给十分困难;如果庞大的队伍命令下达也是极为严重的问题。
第二是军队对气候的极度不适应,辽东地区属于关外,气候寒冷阴湿,而高句丽本土又兼具海洋地区和游牧地区双重气候特点,中国本土作战部队十分不适应,对气候的不适应大大削弱了隋军战斗力,在军队中还形成严重的负面情绪,隋炀帝在既不知己,也不知蹦情况下贸然重兵出击,地利丧失殆尽,此内二败。】
【他无人和,这第一军队信息传递和管理的困难,三次征伐高句丽,隋炀帝三次都在亲自指挥,要求前线将领不得擅自定夺,而需将军情日日传送到后方由隋炀帝作出指示。长达数百公里的战线使得隋军指令传达受到严重影响,前线部队甚至长期处于失控状态。光是首次征伐高句丽,隋军就攻破辽阳三次之多,但每次都停止不前,仅辽阳一城就消耗大量兵力辎重。
隋炀帝三次征伐的战斗部署基本一致,陆军进攻辽阳,海军从高句丽侧面登陆,直逼平壤,大军在平壤城下集结,形成合围之势。这一战斗部署表面十分合理,但实际上文数字的各路部队之间没有有效的通信和联系方式,彼此又相隔甚远,战略部署根本无法实现。
第二劳师动众,人心不稳,首次征伐高句丽,隋炀帝本想依靠军威不战而胜,因而调动了全国的资源打造了一支旷古未见的百万人军队,全国民夫和工匠大部分被调往前线,人心浮动。首战失败后,逃回国内的残军更是给予了后方人员强烈的打击,而隋炀帝不知修整,三年之内三次征伐,已使国家疲惫到了极点,国内民夫工匠一心想逃避深山,国外作战人员一心想归家,加之饥饿、死亡等信息不断传来,隋军军心,已然崩溃。人心不稳,军心不定,这是第三败。】
听到这一番分析,李世民频频点头,李佑所言和他总结出来的也相差不多。
对于隋炀帝失败原因,李世民也有了各种各样的应对!
对于时问题,大唐目前没有像隋朝那样接连开凿大运河以及各种“巡视”,所以国力保存良好!对于大唐周边的政权,也都是从头到尾收拾了一圈,东突厥、铁勒国灭,西突厥、吐蕃才被教育,南部诸国比如南诏国刚刚敲诈吓唬一番,不安好心的日子与大唐隔海相望,还没能力打过来,一句话李世民环视一圈,发现一个能打的都没有,而且这些政权短期内也不敢对大唐动手。
大唐有时!
对于地利问题,这一次李世民可不打算像隋炀帝那样好大喜功、要面子,搞什么百万大军,攻打高句丽只需要出左右武卫外加陌刀军、玄甲军、特种作战部队外加后勤保障部队,总人数不超过三十万,这样一来后勤保障将不再是什么困难!
高句丽气寒冷问题,过去或许会让李世民很头疼,但是打下铁勒,棉衣棉被甚至棉甲都可以供应充足,再准备足够的煤炉、煤炭,等到了高句丽也能保证取暖问题!
大唐有地利!
对于人和问题,李世民不打算御驾亲征,将战场指挥全力下方,上有李靖这位大唐军神坐镇中军,中间有李绩、薛仁贵这两位副帅,一为殿军保证军队安全,一为前锋奋力杀敌,下面还有程知节、牛进达、执失思力等一众能独挡一面的大将军独领一军!
哦,对了!再加上李佑开发出来的飞鸽传信和八百里加急联合信息传递以及信息加密办法,完全可以将军队通讯效率提升一大截!轻松实现战略、战术配合!
第(1/3)页